問:做一個像樣的法師,要具備哪幾種條件?
|
答:做一個像樣的法師,要具備以下五種條件:
|
第一,要能吃苦。才堪稱為一個比丘、一個法師的資格。這輩子如果你不能吃苦,就註定你這輩子修行一定會失敗。當然,修行要用智慧,這個是擺在後面要談的。一個出家眾,重點——他要能吃苦,要能過團體的生活。我們去三壇大戒受戒的時候,戒師都是這樣勉勵我們。
|
一個比丘,一個比丘尼,如果一個僧團住不下來,本身就不是一塊料子。因為,他喜歡放蕩自己的行為,不拘束。然後,人家講他幾句,他就「此處不留人,自有留人處」。每次都跟人家合不來,都說這個常住對不起我,他都沒有覺得自己個性很古怪。出去以後,就一直批評常住,批評自己的上人,也不曉得自己的身份叫做下人(因為他叫師父叫上人,他自己就是下人呐)。
|
所以,要在團體裡面,才能夠學得到東西。團體才有苦吃;團體才有約束力量;團體才有辦法救你的法身慧命。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團體的力道大,你自己過失你看不到。團體有很多苦,但是,這個苦值得。
|
諸位法師,你們今天佛學院畢業以後,無論在哪個地方,一律要非常堅持男女不共住,也不要自己跑回家買一個精舍,又跟在家居士住在一起,又跟爸爸、媽媽住在一起。臺灣有這樣的例子:有一位比丘,出家以後,僧團住不下來,個性很奇怪,像精神病一樣的。講也講不聽,勸也勸不來,人家稍微呵斥幾句,就自己哭得很慘,好像受不了委屈一樣,什麼戲法都會出現。看起來像比丘,可是,哭起來又不像是比丘,又像是世俗人。後來沒辦法,他媽媽也很無奈,就自己買一棟公寓給兒子住。他姐姐看了不習慣,姐、弟就吵架;他妹妹說:「你是出家人,怎麼這樣子?」然後又和妹妹吵架;他的爸爸、媽媽給他氣死。這個就是不能吃苦啊。因為這個太多、太多的例子,三壇大戒以後,他自己覺得很行。
|
廣化律師有一個上校的徒弟,廣化律師跟他講:「你經教不通,心性不明,千萬不要住茅蓬。苦修是很好,但是不要單獨一個人。」可是他就是不聽,後來就去山上,自己一個人住茅蓬。軍人的意志力很強,拜佛、念佛……經過了十年,進了精神病院,發瘋了。你看,幹到了上校,三顆梅花的,那個很不容易的。堅定的意志,修行到最後,發神經了。為什麼?沒有人指導他。經教不通,心性不明,問題是很嚴重的。
|
一個出家人,你一定要在團體,而且,是善知識的旁邊。有個出家眾講:「請問慧律上人,善知識是必要的嗎?」我說:「你講錯了,善知識不是必要的,而是絕對必要!」解如目,行如足嘛!佛的教義、教理你都不懂,你怎麼自己去走路啊?
|
因此,出家眾要能吃苦,要過團體的生活,才能夠保護你的法身慧命。
|
第二,要能持戒。今天,我們不敢要求所有的法師,像弘一律師這麼的偉大,或者像六祖這種大徹大悟的聖人。最起碼,我們要做一個像樣的法師。
|
做法師,你要遵守一個原則:發菩提心的人,一定要遠離女色,這是第一重點。那麼,就比丘尼來講,發菩提心的人,當然就要遠離男色了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男女一定要切開來,分開來住,這是非常重要的!
|
今天,我們不敢說,持戒持得像弘一律師這樣子,最起碼,不要讓在家居士來批評我們(當然,在家居士也要自我檢討,我們不錯怪他們)。我們持戒,戒相要莊嚴。戒律一定要會歸到空性,才沒有爭論。要不然,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十誦律、摩訶僧祇律,大乘、小乘講的戒律,它有一些差異。如果沒有會歸到清淨的自性,戒律就會變成爭論。
|
什麼是一個真正持戒的人呢?真正持戒的人——不敬持戒,不輕毀戒,心性一如,是名持戒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裡面講的:持、犯一如。就是說,你今天持戒持得很精嚴,不會著一個我相——我在持戒。真正持戒的人沒有能所:沒有能持戒的心,沒有所持戒的戒相,完全通達一如,是名持戒。
|
一個真正持戒的人,內心如如不動。他不會特別尊敬持戒的人,也不會輕視毀戒的人。不敬持戒,不輕毀戒,是名持戒。這個才是持心戒,真正持清淨戒的人。
|
如果看到持戒的人,就讚歎、隨喜,可是,看到一個毀戒的人,就瞧不起他、攻擊他,沒有給他任何懺悔的機會,這個不算是一個持戒的人。所以,不敬持戒,不輕毀戒,是名持戒。佛法一定要會歸心性,那麼,戒律也是要會歸心性。
|
諸位比丘、比丘尼,我的出家人的哲學就是:你出家人越是跟在家居士保持一個距離,在家居士就越尊敬你出家人;你出家人越接近在家居士,在家居士就越瞧不起你出家人。為什麼?因為你不是佛。你的身、口、意多多少少都會有缺陷。眾生不會看你的優點,會看你的缺陷。你做了九十九件是對的事情,但你絕對經不起做錯一件事情,乃至講一句錯的話,到最後,就有很不愉快的事情發生。因為,你不是聖人。所以,跟在家居士一定要保持一個距離,你的道業至少成功了一半。好的開始,是成功的一半。
|
哲學家講:「要成功,要決定成功,要靠實力,還有搭配心靈的協調,而不靠頭銜。」一個成功者,絕對不能靠頭銜——拿個什麼博士學位啊,拿個什麼大學教授professor啊……那個對生死一點幫忙都沒有。那個叫做學術,那個叫做佛學。我們今天出家叫做學佛。佛學是學術研究,學術研究可以厘清一些觀念,但是,學佛是學佛的身、口、意;學佛的斷煩惱;還有生死見。這是最重要的。一個成功者,絕對不是靠頭銜,而是靠實力和心靈的協調。
|
因此,修行是要有實力的,不是一直打廣告的。好的品牌雖然要打廣告,但是,好的品牌就一定要有好的品質。在家的成功者是這樣,我們出家的成功者也是這樣子。
|
第三,要能忍辱。為什麼這麼提出來呢?一個團體,你就知道,廣化律師講:十八個法師十八個怪,不怪就不出家,怪人才會出家。這個怪,來到團體就變成不怪。所以,忍辱非常重要。
|
為什麼忍辱很重要?在家居士,你今天發脾氣,你情有可原,因為你是在家居士。可是出家眾,你發一次脾氣試試看!有的人講:「師父,怎樣可以檢討?」很簡單,我告訴你(諸位為公事發脾氣,那是例外,因為實事所在,那不一樣。我講的發脾氣,是指起無明的那種發脾氣):當有一個人起無明的時候,你可以拿那個攝像機video camera把他攝影起來,等他經過一個月冷靜以後,再放那個影片給他自己看——你那個時候就長這個樣子!冷靜一下,哇!我當時怎麼發了那麼大的脾氣?!
|
在座諸位,出家眾一定要修忍辱,這是最最重要的。萬事得成於忍,不能聽到一句不順的話,我們立刻就爆發我們的個性。諸位法師,你今天不要說,要什麼成大就,今天,你們來拜訪文殊講堂,回去以後,把個性改一改,阿彌陀佛,就這個樣子,這麼簡單,我們沒有任何的要求,個性稍微改一改。
|
再來,忍辱必須通達無生的道理。沒有能忍,沒有所忍。在座諸位法師,既然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;既然所有的緣起性,一切法本自無生。無生就是無滅,沒有能忍,也沒有所忍。依他起性的東西,總是虛妄。而妄來自於內心。緣起性本身並沒有是非、好壞,外在的境界哪有什麼是非、好壞?是非、好壞起於心。
|
所以,注意我們的起心動念。注意我們的起心動念,就是一針見血的修行。今天動到一個惡念,諸位法師,應該求懺悔。所有的逆境,都告訴自己:這是來成就我的!上蒼要給你最好的禮物,統統用最痛苦的外面來包裝。當你經過大風、大浪,最大的痛苦,無論身心種種的病苦,在座諸位,你很快就會打開甜蜜的潘朵拉盒,甜蜜的結果在等著你!
|
受委屈的人,有福報;被冤枉的人,有福報;不辯論的人,有福報。諍與道相違。世間人受到委屈,就一直想要辯論。出家眾不需要這樣子,你只要給他一點時間,真理就會水落石出。你一直辯論,有時候反而沒辦法改變對方。
|
所以,改變別人,不如改變自己。你今天要做到這樣子的功夫——天地萬物所顯現的相,都是假相;我不需要去改變他,緣起的東西它就一定會有緣滅;今天譭謗你的,不一定明年他還會繼續譭謗你,瞭解真相以後,他會自己覺得很慚愧……
|
所以說,讚歎你的人,有可能將來會譭謗你;譭謗你的人,有可能將來會讚歎你。就看你怎麼做。無常法的事情,無常法的緣起,什麼事都有可能。因此,出家眾,要能夠學忍辱。
|
第四,要達法(通達正法)。出家眾,要是經教不通,心性不明,一天到晚,對外一直攀緣,那就是一直在浪費我們的青春。時間就是生命,時間可貴,我們的生命還是很可貴的。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,進入了佛學院,有因緣來聽聽這些大和尚、教授師的教育,我們要心存感恩。
|
在經教上,我們要下很大的苦功夫。解如目,行如足。今天,你要走完人生的旅途,沒有佛陀的正法,走不下去的。修行修到一半,身心起障礙,你就會起煩惱,就會退道心。
|
哲學家有一句話:「生命的意義在於有正確的思想,有正當的行為,不在乎壽命的長短。」雖然這句話是哲學家講的,我們只作參考。但是,佛教講的不是思想,而是妙智,不可思議的妙智,我們的本性、圓成實性所散發出來的妙智。因此,要能達法,就是要通達正法。否則,我們今天變成沒有佛的知見的一個團體,是很可憐的。
|
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靈魂,摧毀了民族文化,這個國家等於沒有靈魂;佛陀的正法是道場的靈魂,毀壞了正法,這個道場等於沒有靈魂。我們今天,把生命會歸到一種責任。今天各位尊敬的法師,來這裡參訪,我們是多麼的幸運,大家聚在一起,講內心的話,是多麼的難能可貴!
|
第五,要智證。就是用大智慧,有證量。簡單講,就是要有證量。有證量才是真正的佛心,要不然,統統叫做識心。沒有證量,叫做識心分別;有證量,叫做智性。為什麼要這樣子呢?所有的到最後的終點,釋迦牟尼佛都告訴我們: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
|
阿羅漢叫做一切智:沒有能所,當下寂滅,用第六意識伏煩惱。當下沒有能緣心,沒有所緣境,當下寂滅,這是用第六意識修行「空」的修行法。菩薩叫做道種智,還是一個「智」。佛是一切種智,統統是一個「智」。所以,阿羅漢的「智」通達空性;菩薩的「智」通達真俗;佛陀的「智」通達空假中,畢竟、圓滿的實相。
|
因此,要有智證,智慧。智跟慧不一樣,終點是一樣的。但是,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慧是除惑,智是證真。如果嚴格講起來,慧就比較粗,智就比較細。慧是除惑,智是證真,兩個是不一樣,但到究竟來講智如、慧如的時候,萬法一如。那麼,智就是慧,慧就是智,只是體跟用的差別而已。
|
所以,今天把它再整理一下。我們說,出家眾要有五種能夠:第一要能吃苦;第二要能持戒;第三要能忍辱;第四要達法(通達正法);第五要有智證。這就是真正有功夫的人。不求名,也不求利,統統能夠放得下。 |